天心区青山祠巷,入口处,远远看见一座“刘海砍樵”的石雕,以及“长沙戏剧街”牌匾。往里走,光裕里,不到1000米的小巷子,曾经云集长沙花鼓戏剧院、长沙映山红民间剧场、长沙湘剧院等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因其巨大的影响形成“南馆现象”,是全国有名的“戏窝子”。
时光流转,当天心区琴岛歌厅、解放西路酒吧一条街名噪全国时,“戏窝子”的星光却渐渐黯淡下来。在生活快节奏、选择多元化的时代,攒动的人流与“戏窝子”渐行渐远。好在,尽管戏曲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变化,但长沙市、天心区的决策者们有着长远的目光,他们清醒地看到:戏曲,是湖南人身上的文化胎记,如影随形伴随终身;戏曲,不仅仅是一种艺术,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城市的文化与深度。
老“戏窝子”现在怎么样了?怎样传承振兴湖湘传统戏曲文化,打造一张经久不衰的文化名片?
连日来,记者走进天心区,探一探“戏窝子”新况。
起:
南馆剧场成戏剧“荒漠”里的绿洲
“何谓‘戏窝子’?就是在这个‘小庙’里天天锣鼓喧天有戏看,百戏竞呈。”记者走进位于太平老街的天心区文化馆,伴随着瑞爹竹筒倒豆子般的介绍,拾阶而上,整墙的照片扑面而来,让人瞬间穿越至那个火热年代。
瑞爹叫刘瑞其,是“戏窝子”创建人、“映山红”民间戏剧节的主要创始人。他口中的“戏窝子”——地处陋巷的长沙南馆剧场,当时不过是区文化馆的小剧场。1984年,当时的南区文化馆在与青山祠巷相连的光裕里巷,动工修建能容纳700名观众的剧场,这一举动引起不少议论。当时长沙已有的9家剧院早已名不副实,有的改放电影,有的改成舞厅、招待所、电子游戏室、网吧,有的连舞台都拆掉了。
为了造“戏窝”,南馆剧场不仅将全省办得好的、有名气的国营剧团几乎都请了过来,还向当时被认为“难登大雅之堂”、活跃在山乡泽野的民间剧团敞开大门,在剧场的热情邀请下,30多个“泥饭碗”剧团麻起胆子进了长沙,引起轰动。短短5年,南馆剧场共10多个剧种,连续演出了1400多场,超过所有专业剧院的总和,上座率长盛不衰。
南馆剧场为什么能在戏剧的“荒漠”里开辟出一块绿洲?瑞爹介绍了一条至今都有启发意义的经验:把剧团当同胞兄弟,把观众当衣食父母。
一位当时天天在南馆剧院看戏的老戏迷回忆:南馆打破了一般剧场的清规戒律,观众可以到化妆室欣赏演员化妆,与演员交谈;在观众喝倒彩后,剧团立即改正,关幕重来或诚恳道歉……
承:
烂漫“映山红”火遍全国
“戏窝子”火了,小小南馆又突发奇想,要为民间剧团大声呐喊,发起全省性的民办民间戏剧节,捧出了一个“映山红”。当时刘瑞其代表南馆向区委、区政府汇报,上报省文化厅、省文联,找新闻界朋友商议,正逢改革开放的年代,谁也不怪他“犯上作乱”,而是众口一词:“这是首创!”
1989年,在长沙市委、市政府,天心区委、区政府的支持下,“映山红”首届民间戏剧节就搞了3个月,演出77台戏。“文化的地位是争来的。”瑞爹深有感触。
“那时候就是靠一张嘴打广告,每天晚上7点到10点钟演出,辐射方圆5公里,好多婆婆老老结伴来看戏。”老戏迷、市湘剧票友协会会长王笑对当时的盛况记忆犹新。有位年轻的女技术员,以前根本不看戏,剧院请她看,上门与她谈中国戏曲常识、表演特色及剧目内容,慢慢地这位技术员变成了戏迷。她结婚那天,还专门包了一场戏。
“映山红”的影响甚至波及全国戏剧演员最渴望的表演大奖“梅花奖”。这个参评对象原本只限国营专业剧团中青年戏剧演员的奖项,最终修改了章程,多次落在“泥饭碗”演员身上。
“映山红”民间戏剧节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,从湖南品牌变成全国名牌,长沙“戏窝子”在全国颇具影响。2005年,长沙背街小巷改造,光裕里被改造为“长沙戏剧街”,前身为南馆剧场的映山红剧场成为仿古的梨园。
转:
新戏台重拾“老戏窝子”唱腔
此后,由于种种原因,“映山红”民间戏剧节未能继续举办。经过近20年的风雨,南馆剧院已不再适宜演大戏了。昔日一票难求的“戏窝子”,似乎再也难以逆转时代变迁的洪流,渐渐门庭冷落,盛况不再。
老戏迷渐渐远去,年轻一代鲜有问津者。在市湘剧院副院长杨灼看来,戏窝子“衰落”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不乏多元文化的冲击;电脑、手机通讯设备的发达,改变了消遣方式。此外,都说剧目的创新是传统戏剧突破口,但这绝非易事。“一场经典大戏的编排需要半年时间,在节奏上跟不上这个时代。”市湘剧院青年演员江喻旺直言。
因为年代久远、房子陈旧、街巷狭窄、交通不便,多家戏曲单位——长沙花鼓戏剧院、长沙映山红民间剧场、长沙湘剧院等,陆续闭馆关门或迁出光裕里。2010年,天心区也将文化馆迁至太平街。
戏窝子的“形”散了,本土戏剧何以传承?
戏台的生命力在于唱戏。2010年,一次以拯救湖南戏曲、弘扬湖湘文化为使命的梨园风暴——“好戏天天演·欢乐满星城”拉开帷幕。光裕里往北直线距离约1.3公里的坡子街湘江剧院,天心区与长沙市文广新局合作,每年共同投入专项经费300余万元,由天心区文化馆负责组织,使老戏窝子里的“好戏天天演”在这里延伸,由长沙市高水平专业剧团——市湘剧院、市花鼓剧院轮流上演经典湘剧、花鼓精品 ,一周有六晚市民可凭身份证免费领票看戏。
曼妙戏腔重又开唱,湘剧经典和花鼓戏精品轮替上演,一批戏曲名旦名角袍笏登场。近6年来,这里演出1700余场,恢复传统剧目70余个,服务群众50余万人次。湖湘传统戏剧又有了展示的舞台,名气与日俱增,湘江剧院有了“新戏窝子”的美誉。
合:
多措并举长沙有戏天心有戏
城市如琴,戏曲是弦,一旦邂逅,便风韵流长……
尽管火宫殿庙会、酒吧、歌厅等共同形成了享誉全国的文化娱乐现象,致力于建设“文化新区”的天心区,仍把“戏窝子”作为她独树一帜的文化风景线。
“‘戏窝子’是长沙民间戏剧的象征,是长沙市的一块文化品牌,也是天心区的一张文化名片。这张名片不能丢!”天心区委书记、区长朱东铁态度鲜明。
除了搭建看得到的“戏台”之外,一系列看不见的、长远的举措正润物无声——观众半台戏。再好的戏,没有观众等于白搭。为了培育传统文化新生市场,增强戏曲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,今年起,天心区文化馆协调湘江剧院再次改革:与市湘剧院、市花鼓剧院协商,腾出部分时段,为民间票友会让出舞台。邀请票友会来演出,老百姓不仅能免费看,还能免费演。京剧、湘剧、越剧、花鼓戏等剧目荟萃,半年内数十场的专场演出令400个座位的湘江剧院场场爆满,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,不少票友是一人上台,全家捧场。今年1月,省京剧票友委员会的票友们就在湘江剧院演了13天。“以前觉得有些传统戏剧挺土,来这里看了后印象大大改观,技艺、身段、唱腔水平都蛮高,我们一帮越剧票友也打算来这里演几场。”土生土长的长沙妹子、越剧票友马蓉说。
“长沙有戏,天心有戏。”在天心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李曦眼中,“戏窝子”不再是个专指的地方,而是一种现象。在天心区,“戏窝子”延伸到坡子街的湘江剧院、太平街的宜春园戏台等每一处有戏迷和观众的地方。这不,在宜春园戏台上,“太平戏乐会”又应运而生,不仅安排在每月下旬送上一场以湘剧、花鼓戏为主,京剧、越剧等地方戏为辅的大餐,每周还有两天时间为戏迷朋友放映经典的湖南地方戏。
“戏曲观众从娃娃抓起。”位于太平街的天心区文化馆,惠民免费培训品牌已声名远播。馆长刘含冰告诉记者,这里每年都会办春秋季公益性培训,零门槛“公益课堂”培训。没有基础要求,没有年龄限制,又是免费的公益培训。设有多类未成年人班,其中就有语言曲艺班。
“破解传统戏剧发展制约,精心打造富有时代特征、天心特色的群众文化新品牌,推动湖湘戏剧文化基地建设,努力实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!”记者了解到,提质“好戏天天演”特色文化品牌活动,写进了天心区“十三五”规划。到2020年,天心区将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;发现挖掘包括戏曲在内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,促进非遗项目传承,推动非遗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市场、进文艺演出。
华灯初上,当记者采访离去,夜幕下的湘江剧院灯火辉煌。“戏窝子”生生不息,已成为长沙的一道风景。在这里,百年驻唱坊间,精彩还将继续。